隆重紀念澳門回歸20周年之際,澳門基金會、中華文學基金會與作家出版社聯(lián)合出版了《美麗澳門》,其中“詩歌卷”收入有影響的當代澳門實力詩人的作品。這套書的出版,是澳門文化界的一件盛事,也是中華詩壇的喜事。我向入選的澳門詩人朋友們表示衷心的祝賀,也感謝澳門基金會、中華文學基金會和作家出版社為中國詩歌的發(fā)展做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工作。
澳門回歸是中華民族復興大業(yè)的重要里程碑。記得20年前,當蓮花與五星同在的澳門區(qū)徽出現(xiàn),澳門區(qū)旗飄揚在藍天之下南海之濱,我們的耳畔響起了《七子之歌》。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在百年前,為中國被列強奪去的七塊寶地,寫下了著名的《七子之歌》,澳門列于“七子”之首。2004年,澳門基金會與中國作家協(xié)會詩刊社,聯(lián)合舉辦全球華人紀念澳門回歸5周年“澳門”同題詩大獎賽。大賽得到全球華語詩人的熱烈響應,參賽的優(yōu)秀作品都被結集出版。我隨中國作家協(xié)會領導到了澳門,與澳門基金會的吳志良先生等澳門文化界人士一起,出席了獲獎作品的頒獎會。20年來,澳門詩人與內(nèi)地各地的詩人交往密切,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(qū)詩人之間的互動聯(lián)誼,使澳門詩歌的影響越來越深入。澳門詩人的詩作彰顯了澳門文化的深厚與豐富,在這個意義上講,澳門詩歌成為澳門文化的一張名片,澳門詩人是澳門文學的優(yōu)秀代言者。
認真品讀澳門詩人的作品,我深深為詩人強烈的家國情懷所感染,許多詩篇令人感動。澳門回歸是中華振興的標志,對于澳門同胞更是天清云朗的節(jié)日。愛國家與愛澳門是所有澳門人的同義詞,也是詩人筆下共同的母題。原全國政協(xié)副主席、澳門總商會會長、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馬萬祺先生也是華文詩界享有盛名的詩家。馬先生為澳門回歸做了杰出的工作,也用詩詞寫下了他心中濃烈的家國情懷。1996年他懷著迎接港澳回歸的激情寫下《七絕·慶港澳回歸》:“國土重光民族愿,和平統(tǒng)一眾心傾。歡欣港澳回歸日,更喜神州競向榮。”1999年他更以“詠蓮詩”,表達了對澳門回歸難以言狀的喜悅:“君子之花清艷麗,污泥不染傲凝香。多年咫尺天涯遠,今日回歸地久長。喜譽區(qū)花榮辱共,欣承徽志意端莊。人間響遍團圓曲,統(tǒng)一慶歌兩岸揚。”馬先生雖在2014年仙逝,但他愛澳門愛祖國的赤子之心,留在了這些傳之后人的詩篇里。澳門區(qū)徽的蓮是愛國愛澳的象征,也是澳門詩人經(jīng)常詠贊的主題。盧杰樺的《小城的蓮》以清新喜悅的筆觸表達了澳門人共同的心聲:“雨絲/輕輕穿過盛夏的炎/穿過殖民主義的叢/把四百年前的蓮花小徑/崎崎嶇嶇地灑成/今天的蓮花寶地/小城的蓮,終可以/那莖干枯的臍帶/飽吮母親的乳汁/并用祖國的紅/粉刷那森白的靨/不須再年年月月日日/伸著伸著/一盤深深綠綠的掌/把天空的水珠/自己的淚珠/接了又接/portal/也許要慶幸/那陷入泥濘的腳跟/四百年前就踽踽踏著振奮的步/讓秀外慧中的腳力/將小城冉冉撐起/玉立亭亭/如今/雨絲用綠意/渲染焰紅的蓮/但芯上的火苗/仍于風聲颯颯的旗里燃燒成炬/使瞻仰的千百后代/相傳……”蓮花圣潔而美麗,它是澳門今天的象征,也深含對未來的期冀。蓮花在中國文化的傳統(tǒng)中,更是東方文化的精神象征,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文化內(nèi)涵,姚風的詩作《殘荷圖》就是詩人在澳門藝術館觀八大山人畫展的感悟,寫出了歷史的悲愴與凝重:“逃避風雨,你把自己磨成一團團墨/潑灑出去,滿紙都是天昏地暗/都是故國披頭散發(fā)的哭泣/portal/這心中的苦痛,只能折磨自己/只能折磨滿目的荷花/用枯筆摧殘它們,直至殘枝敗葉/孤鷹、殘荷、枯花……它們不知道/這大好河山,已多少次淪為故國/已被多少顆落地的頭顱,砸得滿目瘡痍/而你,為什么不畫出一把刀、一把劍/你涂抹的墨色中/為什么從未逼出一滴鮮血……”詩筆與畫相遇,也如潑墨,也如工筆,寫內(nèi)心波瀾,畫歷史滄桑,這樣的作品,力透紙背,情真意切,是難得的佳作。
澳門特殊的歷史和地理區(qū)位,形成了澳門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(tài)。中華文明的悠久深遠的影響,在澳門詩人的作品中是重要的主題。與姚風的《殘荷圖》所體現(xiàn)的歷史回望相比,沈慕文的《枯荷》則寫出了我們這個民族對生命的理解和思索:“這是一個完整的生命。/站立的枯荷,她把這一切,交給/了天空。/時間的秘密像合攏的雙手攤開,/她站立著,不說身體內(nèi)巨大的疼痛,/也不透露,淤泥里埋藏的潔白身軀。/portal/這個傍晚,有一些風在低吟/而這個秋天,這個秋天又過于蕭瑟。/遲來的游客,見不著她盛開的模樣。/portal/這忙碌的城市,沒有人知道她幾時來,/也沒有人知道,她幾時會走。/他們把這一切,歸咎于時間。/只輕巧地說一句錯過了/那個夏天。”淺淺的憂傷,淡淡的惆悵,在旁觀者的身份中,帶上思想者的優(yōu)雅,無怨無悔地面對時間和歲月,像一個東方哲人從容地完成生命體驗。這殘荷是東方的,濃墨重彩中呈現(xiàn)詩人內(nèi)心的安靜與祥和。詩人袁紹珊向梵·高致敬的詩作《總體感覺》卻寫出了西方文化的濃烈和張揚:“除了在博物館/大家都不想在別的地方遇見你/他們反復念道:噢,梵·高,梵·高/一百年前的風猶在畫廊吹響/空間太波動/超越了兩耳能承受的重量/portal/圍觀者的陰影猛壓而來/想一窺集結瘋癲/與天才的那個時代/意志累累成千百顆麥穗/雨滴般搖曳著/烏鴉盤旋上方,正意圖招降/portal/狡獪的文明口氣很重,問道:/扭曲本身是一種創(chuàng)造,還是消亡?/你眼中的真理卻在思索/色調(diào)強烈到什么程度/方凝結成愛/且永不損傷?/portal/一百年后的夜仍是寶藍的/你反復念道:噢,真實,真實/用舉筆的手舉起手槍/世界是靜滯的/絢麗的浪頭大勢已去/唯獨畫布上你厚重的臉/至今迸涌絕望”。這首詩給我們描畫出另一個世界,畫面充滿了力和吶喊,色彩凝重而強烈,生命在死亡和創(chuàng)造前面臨抉擇,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在背景上回響,絕望和希望同時繃緊生命之弦!怡靜安祥的荷花與狂熱張揚的梵·高之葵,也許東西方文化在澳門詩人筆下的交織,正是這個城市活力之源—多元文化的激蕩應和。
詩人何為,詩歌力量何在?讀澳門詩人的作品,深為詩人的大愛情懷所打動。愛國愛鄉(xiāng),愛情親情,永遠是詩歌詠唱不盡的主題。澳門特殊的歷史和文化境況,使這種深植于血肉之中的情感成為詩人們的共同心聲。凌谷的《澳門情懷之海邊小巷》寫出熱愛澳門的心曲:“……兩旁的窗葉半閉/安靜如兩行對仗的格律詩/工整地吃掉了我/沒有動詞的往事/炊煙叫黃昏進入了唐朝/冷月獨自在秦代等我/那段被我?guī)У叫∠锏?殖民主義的歷史/卡在我的喉嚨/像一根魚刺/跟我的理想一同軟化/落霞不飛/自是有人在歷史的一方/思戀著這段多情的/石卵路/或是一只孤鶩/未被忘懷/船桅上面就是天空/人生的盡頭就是碼頭/小巷外面就是大海/大海翻滾著的霞光/自然不是/剛才沒喝完的羅宋湯”。一條小巷,尋常生活,徐徐展開兩個世界,一個是歷史風云,一個是詩人內(nèi)心,內(nèi)宇宙與歷史的時空互相呼應,讓葡式小巷充盈多元文化斑斕色調(diào),分外迷人。呂志鵬的《想鄉(xiāng)》抒發(fā)了濃烈鄉(xiāng)愁:“扭開一瓶家鄉(xiāng)水/走出來的并非潘多拉而是啄木鳥/就是它用最迅速的姿勢/逐顆啄下五千星子/令回憶耀眼而刺痛/就在那霧靄里/鳳凰木已熊熊燃放/采茶女把歌聲遠揚/在田壟在阡陌/已經(jīng)模糊/在一帶翡翠的竹林里/有著從前的足跡/忽隱忽現(xiàn)/看來還沒有全被時間遺棄/在這昂首成就了高攀的優(yōu)越感/此刻/遠處的心旗被炊煙吹起/在嘩啦作響中/影亦隨風翩翩而舞/關不住的門/總有/關不住的人情……”情之所系,遠山近水,詩人無法割舍的鄉(xiāng)愁,恰是這座濱海之城與內(nèi)地千山萬水間無法分隔的聯(lián)系。在這個世界上,暴力制造仇恨與分離,詩歌呼喚友愛與相知。在充滿暴力和貪欲的世界,詩歌無法阻止所有的罪惡,但詩人所傳達的愛和真誠,在任何時候都是人心與人心之間最近的橋。詩人邢悅寫給母親的《你去看,在一個字的拐彎處》:“我現(xiàn)在給你一首詩的安撫,它沉默/像我回家時,總是你的欣慰……”詩人黃文輝的組詩《我的愛人》:“我的愛人/你以為我只貪戀你/青春的容顏如/五月蓮花的嫩紅/卻不知,我愿意聽你/雨打秋荷寂夜的/心聲潺潺……”都用樸素真誠的詩句,寫出了人間真情的珍貴。卓瑪?shù)摹妒赝?拉薩的女孩兒》以開闊浪漫的大寫意,抒發(fā)了內(nèi)心的深愛:“把陽光注入白天/把月光灑滿長夜/飛過長天 掠過雪山/拉薩女孩回到拉薩河畔/經(jīng)幡漫卷/唱著對佛祖的祈愿/做愛的守望者……”這就是一個詩人的心聲:做愛的守望者。
也許自古以來,人心不死,詩歌長存,就是因為真正的詩人都是一個“愛的守望者”。解讀澳門詩人的作品,不僅因為澳門曾經(jīng)是“七子”之一,有其特殊的地方性。恰是在閱讀中,能感受到真正詩人所具有的共同的品質(zhì),那就是堅守詩歌精神。在今天,歷史上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芒的詩歌,依然像燃燈者引領著我們精神的方向。澳門詩人賀綾聲的《活著》以悲憫之筆,寫下了共患難之同胞深情:“地震專家/不能準確測量四川悲哀的級數(shù)/我要為死者寫詩/用別人拒絕的手/去觸摸無數(shù)冰冷的手/在中午的寒冷中/portal/朋友/你們必須活著/雖然每個廢墟都是深淵/雖然你們父母的軀體裝滿淚水/痛苦,迫使你們堅強/站在國家命運里重寫黎明/朋友,你們/必須活著/活著便能看見光/看見天使張開羽毛……”“5·12”大地震過去10年了,然而詩歌銘刻了這場地震面前,人性的光芒與生命的堅強。善與惡,光明與黑暗,總是相伴而生。詩人堅守善堅守光明,也就堅信人性向善。這種大慈悲,大情懷,不僅關心人類,也關心我們這個地球和與人類同在的萬物生靈。太皮的詩作《擱淺的鯨》正是站在生命的至高點上:“我多么希望自己只是一條寄生魚/蝸居在你眼睛底下/當你流淚時,可以給你最及時的慰撫/你需要氧氣,我需要你……”詩人不是概念化的呼吁環(huán)保和愛護瀕危動物,而是寫出了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感同身受,休戚與共。中國人面對今天的世界,提出了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的理念,支撐這個理念,需要大愛之心與博大胸懷。詩人正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發(fā)現(xiàn)這種大愛之心,去贊許所有的博大胸懷,也許他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凡人,但有了大愛,有了胸懷,就與上帝同在,正如詩人姚風的詩作《上帝》:“在北京飛往舊金山的班機上/我身邊坐著一對美國夫婦/年紀大約六十來歲/帶著一個牙牙學語的中國男孩/他是第一次坐飛機/先是好奇,起飛時卻大哭起來/眼神茫然地在美國夫婦身上又抓又扯/原來,他是個瞎孩子/portal/旅途漫長,加上我十分好奇/便和美國夫婦聊了起來/才知道他們專程來到中國/就是為了收養(yǎng)這個被遺棄的瞎孩子/‘為什么選擇有生理缺陷的呢?’/按照中國人慣常的思維,我本能地問道/‘我們就是要收養(yǎng)這樣的孩子,/讓他知道還有人愛他。’/portal/飛機在一萬五千米的藍天飛行……”讀了一遍,我就記住了這個發(fā)生在一萬五千米高空的故事。一對夫婦收養(yǎng)一個瞎孩子,原因只是“讓他知道還有人愛他”。這個故事讓人過目不忘,也許我會一輩子記住這個故事,上帝就在我們中間,就是那個給人以愛的凡人!為愛呼喚,為人性的美好歌唱,詩人是燃燈者,以人性的光芒引領人們向善向美向上!
祝賀《美麗澳門》出版,祝愿澳門的詩人寫出更多更美的詩篇。